俄亥俄新聞OHIO CHINESE/TAIWANESE AMERICAN NEWS
  • 首頁Home
  • 期刊Issues
  • PubMyNews
  • 聯繫Contact
  • 團隊TEAM
  • 博客Blogs
    • Joyful Living
    • 吳紀珍女士專欄
    • Solve Sudoku, Create Sudoku 玩数独 设计数独
    • Betty Bleen's Poem
    • Linda Fuchs Poems
    • Joan Moos's Poems
    • 周達恆牧師人生探索欄
    • 施忠男 Chung Nan Shih
    • 徐勝雄博士詩詞專欄
    • Molly Grubb
  • 訂閱subscribe
Picture

​周達恆牧師人生探索欄

干擾溝通的外力

8/31/2018

0 Comments

 

本月前四週淺探溝通當注意的一些層面, 本週以文題收筆, 非因有關溝通方面的課題都已涉及, 乃是不希望讓這方面興趣不大的讀者, 覺得筆者鑽進這牛角尖, 迷失本欄一貫宗旨是盡量從不同層面探討人生不同層面的初衷. 本文完稿後, 竟然因電腦出現問題, 尋求專家多方協助, 也沒有辦法找回喪失的文稿, 我說是魔鬼作怪, 因為該文正是把文題的主角放在牠之上.
           
魔鬼是人類公敵, 牠最大的本領是隱藏在一些表面因素中, 從而破壞人際關係, 更因此破壞人類與創造主的關係, 再者這因果關係常有互換的可能, 並且可以視為牠的慣技. 從創世記第三章的記述, 大家可以下不同的結論. 且把這因果關係先放下, 看魔鬼如何引誘始祖違背天父上帝.  牠問始祖; “上帝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 這問題簡直是不盡不實,  用一個引導性的問題, 加上以偏蓋全的假設去挑撥離間. 問夏娃而不問亞當, 是向弱者下手的戰略. 我稱夏娃為弱者不是站在大男人主義立場, 乃是由於上帝立這命令時, 夏娃尚未被造, 因此她的資料是從亞當而來的第二手資料, 而且她加上了“不可摸”的條件, 是上帝囑咐亞當時沒有的. 魔鬼進一步的攻勢是:“不一定死” 而且把上帝的動機醜化, 引起他們對上帝的懷疑.
           
在干擾各層面人際關係時, 魔鬼用的技倆可算是層出不窮, 但歸根究底, 逃不了上段提及的方式,  而且以欺騙為主, 以恐嚇去包裝.  重要的是認清楚牠是幕後的主持者, 惟恐天下不亂是牠的目的. 對抗牠的方法是認清楚說的與聽的人都有可能受牠干擾. 當我們遇到別人對我們所說的有誤解時, 不要首先把責任推往對方, 要檢討自己是否為魔鬼留了煽風點火的餘地, 因為牠善於利用我們急躁回應或發言時的語調, 措詞及神態等稍不合宜去加油添醋, 引起誤解, 並在我們一旦氣急敗壞地分辯時使情況更混亂, 甚至急轉直下. 在我們是聆聽的一方, 也要小心不給魔鬼留餘地,  不因為倚老賣老或恃熟賣熟地, 不細擇場合或語氣, 不考慮對方在當時是否可以接受忠告而施壓力, 讓聽者下不了台, 即使不反脣相稽, 也並不心服, 並且可能種下日後溝通的障礙. 當然更要慎防不要因為作為第三者, 以抱打不平的心態魯莽發言, 把事情閙大, 徒然不自覺地成為魔鬼的工具, 甚至是幫兇. 若問對抗魔鬼的方法是甚麼, 基督徒讀者也許佔點便宜, 因為誠心成為耶穌基督門徒的讀者, 在日常生活的讀聖經及祈禱上, 因天天倚靠天父上帝而內心漸漸更新及變化, 遇事時也能即時心中向天父祈求智慧, 也可以在教會中向牧師或長老及其他成熟的主內兄姊們求助.

部落格連結:   https://pastorhenrychou.blogspot.com      見報日期: 2018/8/31

0 Comments

疏不間親?

8/24/2018

0 Comments

 

人與人的交往除受詞語的表達能力及說話時神態及語調影響, 也受外在的大氣候, 就是客觀的一些因素左右. 本月首三週已跟讀者稍作探討, 本週從私人交往層面稍作思考. 下週以外來干擾作結束.
           
人之相知貴相知心. 對身邊的人觀察最多, 故此應該最容易知心, 按接觸的頻率及在生活上各種環境的機會來看, 在人生不同時段, 依次序大概該是父母及祖父母, 兄弟姊妹, 同學及老師, 好朋友, 夫妻, 同僚, 兒孫.  可是從知心的角度看, “白頭如新, 傾蓋如故”的描述又不能被完全否定, 是文題加上問號的其中一個原因. 對真正明白基督教而且與耶穌基督建立親密關係的讀者, 我們與在中國被視為信徒最多的宗教比較,絕對不是個別修行. 而且中國傳統人際關係的五倫階梯: 君臣, 父子, 夫婦, 兄弟, 朋友, 除了首位已經不存在, 其他四種關係應有次序也莫衷一是.  西方社會以愛情掛帥, 父母的地位不在夫婦關係之上, 一胎制使兄弟關係不再存在, 文革時代一個可怕的說法是要害自己的最佳途徑是結交一個知心朋友(因統戰部善於用旁敲側擊的手段查到被針對者的一些反政府言論), 而離婚率雖然從統計數字看是沒有繼續增加, 仍然稍低於半百, 可是年輕一代乾脆同居不婚的現象, 使這個統計數字失去真正價值及意義. 故此, 對注重教會生活的基督徒而言, 在家人以外, 也要加上被稱為主內的兄弟姊妹.
             
自從四十年前加入了牧養教會的行列, 雖然不少教會認為我有行政恩賜, 不太計較我的講道欠精彩, 可是輔導工作也許是由於天父往往用我對人生的觀察, 甚至可以說不時有令接受輔導者覺得震驚的屬靈洞察力, 對一些有需要的兄姊, 提供被他們視為寶貴的意見. 可是我既然明白文題不必加上問號, 也絕不會提供任何可以被誤解或誤用而成為挑撥離間的意見. 其實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是難以被推翻的實況. 可是在幫助當局者脫離因迷惑而引起不理解的困擾同時, 也必定同時作正面勸導, 才不致掉在被視為以疏間親的陷阱, 並且違反輔導者應有的守則.
           
沈默寥言者不代表他們對事情沒有己見, 喜怒不形於色者, 不一定是個可怕的人. 不少夫妻以太太為發言人, 因為大多數女性比較健談, 而且說話的速度比男士們快得多. 良好溝通的其中一個條件是培養見微知著的能力. 在愈親近的人中, 這種無言的溝通更顯重要. 可惜在正常情況下被視為是有利的因素, 卻可以在反目時變成溝逍的障礙. 雙方若願意謙卑地, 先個別, 後一起地向天父上帝誠心禱告, 求祂賜予彼此寬恕的恩典, 必然可以大事化小, 小事化無, 因為我們的至親是造我們的主宰.

部落格連結:  https://pastorhenrychou.blogspot.com       見報日期:  2018/8/24

0 Comments

公事公辦?

8/17/2018

0 Comments

 

北美大公司的運作模式跟我國不少機構大不相同, 挖苦地形容, 也許可說是“相映成趣”?  多年前常被同胞引為笑談的是全部國營企業或政府部門都當有這樣的一幅對聯: 有關係便沒有關係; 沒有關係便有關係. 還應當加上這橫批: 全憑關係. 這也許是有感於西方社會似乎不會因為有能力者缺乏人事關係而被拒於門外. 這看法只可以說是相對而言, 絕不能被視為不易的真理, 因從一些酒吧和餐廳下午四時開始有歡樂時光(Happy Hours), 可見公餘與同僚或上級建立關係, 在西方社會也非罕見. 我也知道有些人在工作環境中是倚靠與上級建立關係而保住工作的. 若說天下烏鴉一樣黑, 也許稍為誇大, 但若誤認西方社會沒有這一套, 卻嫌過份天真呢.
           
從另一角度看, 有些人不善於言辭, 或是個性比較內向, 在大庭廣眾當中常犯怯場的毛病, 又或許在經歷中曾因措辭失當, 或不夠慎言而被人群起而攻, 因而患上了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繩的痼疾,  只有在人數不多, 環境安全的場合下, 才放心抒發己見, 而且可能會妙語如珠. 我有一位已過世的姻親是一個例子, 多年前我仍在讀中學時, 在外公家團聚時(只有五個家庭)俱屬沈默寡言型, 但兩杯之後卻可以喋喋不休, 而且間中會說一些要想一想才明白的精彩幽默語. 另一些難得開金口的朋友,  也是在長期建立了關係及認為是在熟人的環境中, 才會說心底裡的話. 這也以說明為甚麼許多民意調查的誤差率仍會偏高, 因為接受訪問的人, 難免會受研究工作者的語調, 神態,  環境等因素影響.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既受許多外在複雜因素影響, 更受個別心理狀態左右.  在不理想的時與地, 不少人在被徵詢意見時會敷衍了事, 在家庭或工作環境中, 晚輩或下級更容易採取自保心態,  避免說明不討對方歡心的己見, 難怪代溝如此常見, 並且在工作場所, 也阻礙了達到上下齊心去改善產品素質及工作效率的境界. 對比我家老三在不同年份去落後國家參與短期宣教工作, 為當地機構或慈惠組織, 設計擴建或新設的各類建築項目, 因參與的隊友同心合力, 各盡自己不同專業所長,  在十天之內常常完成在北美類似情況下要數週至數月才有同樣成果的工作. 可見不帶私心的競爭與除去自保的壓力, 並且以全力在特定的時間限制內努力完成項目, 效率可以有接近幾何級數的提昇. 有工商管理專長的讀者, 會認為這些案例難以在被官僚主義干預一切建設的西方社會實踐, 更不能單單招聘誠心又有犧牲精神的員工, 因此沒有可能複製這種特殊環境, 除掉因溝通誤差常帶來的阻力.  請問讀者有何高見? 對家內清除溝通障礙是否有些啟發呢?

部落格連結:  https://pastorhenrychou.blogspot.com       見報日期:  2018/8/17

0 Comments

August 06th, 2018

8/6/2018

0 Comments

 

人際關係固然倚靠交換資訊及觀點去建立和維持, 因此能清晰表達己見及不折不扣地傳遞消息是極重要的事.  與之有相等地位的, 是口傳時的神態.  善於演講者在這方面若非有與生俱來的條件, 也必然是受過這方面的嚴格訓練.  常人因個性及天賦條件不一, 多數沒有能說會道的本領(包括筆者在內, 雖然半世紀以來講道超過兩千次, 大學一畢業後來美國主修聖經, 不是進修教牧學, 故此沒有受講道學訓練, 也沒有口才), 但是否真誠, 也許比受過訓練的人更容易讓聽的人察覺.  可惜有些人因自以為拙口笨舌, 被迫公開發言時, 缺乏自信, 讓聽眾獲得錯誤印象.  幸好這樣的人大概屬少數, 而且他們在自己熟悉的群體中要表達己見時, 因為壓力大大減輕而困難也不大(不少牧師與筆者的水準不相上下, 缺乏強烈吸引力, 卻由於來教會的主內肢體及尋道朋友肯包容, 不以為忤, 也大大減輕壓力). 反之, 有些平常在這方面困難不大的人, 當別人強詞奪理, 引起心內的激動, 回應時態度失常, 反而容易起引起誤解.
           
北美教育比較重視學生的表達能力, 故此從小學開始便訓練孩子們作公開演講, 但正如絕大多數事都既有正面也有負面, 過份注重這方面的訓練也可能引起大家對別人的講話先採取存疑心態,  妨礙真誠的交往. 有些家長, 把在公司的一套帶回家中對待兒女, 更容易引起兒女對父母心存芥蒂,  使在家中要建立互信互助的努力事倍功半, 若因在工作場所看見有些同僚用這手段收到瞞天過海的效應, 回家依樣畫葫蘆, 其後果不堪設想, 讀者心知肚明. 可惜不少人從別人身上所感受的負面印象, 不一定會自然而然地變成自我反省的借鏡. 若有讀者認為我是閉門造車或誇大其詞,  我只願意說希望我的觀察是由於缺乏科學性的抽樣研究而產生偏差的結論.
           
真誠並非一種技巧, 乃是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自然流露. 讀者若認同上文的觀點, 卻認為難以付諸實踐,  我要引用聖經以下的教導幫助有心向正途邁進的讀者: “人種的是甚麼, 收的也是甚麼”.   既然如此,  我們更要把聖經另一句話付諸實踐: “你要保守你心, 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若問如何才能如此, 對真誠相信及願意遵守聖經教導的讀者,  答案是一心一意倚靠天父上帝, 求聖靈繼續在自己心中加添恩典及力量,  既不氣餒又願意接受與我們有深交的主內兄姊互勵互勉, 彼此代禱及責善. 我認為影響真誠溝通的心理狀態可能是兩個相反的因素,  就是心懷不平或有自大狂.  只是前者較顯著, 後者卻因這種人善於包裝而不容易被發現. 盼望讀者因認識創造主而克服前者, 摒棄後者.

部落格連結:  https://pastorhenrychou.blogspot.com          見報日期:  2018/8/10

0 Comments

神態如何影響達意

8/6/2018

0 Comments

 

人際關係固然倚靠交換資訊及觀點去建立和維持, 因此能清晰表達己見及不折不扣地傳遞消息是極重要的事. 與之有相等地位的, 是口傳時的神態. 善於演講者在這方面若非有與生俱來的條件, 也必然是受過這方面的嚴格訓練. 常人因個性及天賦條件不一, 多數沒有能說會道的本領(包括筆者在內, 雖然半世紀以來講道超過兩千次, 大學一畢業後來美國主修聖經, 不是進修教牧學, 故此沒有受講道學訓練, 也沒有口才), 但是否真誠, 也許比受過訓練的人更容易讓聽的人察覺.  可惜有些人因自以為拙口笨舌, 被迫公開發言時, 缺乏自信, 讓聽眾獲得錯誤印象. 幸好這樣的人大概屬少數, 而且他們在自己熟悉的群體中要表達己見時, 因為壓力大大減輕而困難也不大(不少牧師與筆者的水準不相上下, 缺乏強烈吸引力, 卻由於來教會的主內肢體及尋道朋友肯包容, 不以為忤, 也大大減輕壓力). 反之, 有些平常在這方面困難不大的人, 當別人強詞奪理, 引起心內的激動, 回應時態度失常, 反而容易起引起誤解.
       
北美教育比較重視學生的表達能力, 故此從小學開始便訓練孩子們作公開演講, 但正如絕大多數事都既有正面也有負面, 過份注重這方面的訓練也可能引起大家對別人的講話先採取存疑心態,  妨礙真誠的交往.  有些家長, 把在公司的一套帶回家中對待兒女, 更容易引起兒女對父母心存芥蒂, 使在家中要建立互信互助的努力事倍功半, 若因在工作場所看見有些同僚用這手段收到瞞天過海的效應, 回家依樣畫葫蘆, 其後果不堪設想, 讀者心知肚明. 可惜不少人從別人身上所感受的負面印象, 不一定會自然而然地變成自我反省的借鏡.  若有讀者認為我是閉門造車或誇大其詞,  我只願意說希望我的觀察是由於缺乏科學性的抽樣研究而產生偏差的結論.
       
真誠並非一種技巧, 乃是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自然流露.  讀者若認同上文的觀點, 卻認為難以付諸實踐, 我要引用聖經以下的教導幫助有心向正途邁進的讀者: “人種的是甚麼, 收的也是甚麼”.   既然如此, 我們更要把聖經另一句話付諸實踐: “你要保守你心,  勝過保守一切,  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 . 若問如何才能如此,  對真誠相信及願意遵守聖經教導的讀者,  答案是一心一意倚靠天父上帝,  求聖靈繼續在自己心中加添恩典及力量, 既不氣餒又願意接受與我們有深交的主內兄姊互勵互勉, 彼此代禱及責善. 我認為影響真誠溝通的心理狀態可能是兩個相反的因素, 就是心懷不平或有自大狂. 只是前者較顯著, 後者卻因這種人善於包裝而不容易被發現. 盼望讀者因認識創造主而克服前者, 摒棄後者.

部落格連結:  https://pastorhenrychou.blogspot.com          見報日期:  2018/8/10

0 Comments

詞不達意?

8/3/2018

0 Comments

 

人際關係受表達能力影響是很明顯的. 除了文題的層面, 也有其他一些層面, 如態度, 處事方式及接觸的頻率與外來的干擾等. 本月五個週五, 嘗試在這些方面跟讀者稍作探討.
       
生活在英語為主體的社會, 讀者對這被視為世界語 (以能用作溝通渠道的人數最多計算) 的理解力, 雖然並不劃一, 可是也不會完全聽不懂, 最低限度也聽得懂YES及NO, 早安及再見等簡單的單字或詞語, 也可以用來回應不懂華語的朋友. 可是在北美生活了數十年的讀者, 也許仍會間中有文題的困難, 甚至是錯解別人一些較不常用的詞語, 又或是別人在以嘲諷態度說反話,  覺得不容易捉摸到真正意義. 反之, 當我們嘗試用幽默的方式去表達一些想法時, 也可能因語言能力的水平未足,  以致聽者存疑, 或誤解,  弄巧成拙.  再者, 英語的發源地在語音及某些用詞上, 與美國通用的英語也有一些出入, 而且南部的用語及語音也有明顯的獨特之處. 五十年前在美國南部讀書時, 習慣了聽他們的語音, 回香港後, 過了一段時日, 有朋友從美國南部到訪,  我才醒覺語音的差異竟然相當大, 也因此感到有趣. 況且南部一些店員, 對女仕們習慣通稱蜜糖(honey).   我們若不問情由, 自作聰明地仿傚, 難免東施效顰之譏.  這種失誤比文題更為嚴重. 其實在好朋友當中, 大家包容量較大, 即使用辭失當,  甚至“表錯情”,  也會被一笑置之.  由此可見, 人際關係不在乎能言善辯, 乃在乎貴相知心. 但好好學習英語仍有必要.
      
話說回來, 大家除了該致力學習如何準確表達己意, 也要認明言簡意賅比善於譁眾取寵是該有的目標. 由於任何溝通都受大環境影響, 也受小氣候左右, 透過不同渠道表達心意時,  也必然有一些基本假設. 例如四十年前,  在加拿大亞省卡城利用教會每週在中文週報的廣告篇幅跟讀者探討一些人生課題時, 有些大學生認為我文字太深, 不適合華埠長輩, 我不敢苟同, 因為中國文化對普羅大眾的薰陶根深柢固, 被大學生認為文化低的同胞, 因人生經驗豐富, 對許多成語更是過目不忘或耳熟能詳, 雖然不一定對每一個成語的出處有研究, 可是對成語要表達的情操卻由於人生經驗的豐富卻比小伙子們優勝, 年輕人讀時由於自己是似懂非懂, 錯誤地推己及人, 不知道華埠長輩比他們更能心領神會.  若問我為甚麼如此自信, 乃是基於報社所搜集的資料及發行量, 登載拙文的那份週報比與他們競爭的數份刊物, 取閱者的數目是以一倍以上領先. 另有兒女輩問父執們是否認識筆者, 出乎他們意料之外, 發現父執輩竟能清楚正確地認明筆者是誰. 雖然不敢說本欄有說服力, 但也許不算詞不達意吧!

部落格連結:  https://pastorhenrychou.blogspot.com          見報日期:  2018/8/3

0 Comments

克服表達方式的困擾

8/3/2018

0 Comments

 

過去三個月都在探討與家庭有關課題, 下月將暫時放下這方面, 並且本文也可被視作轉捩點, 因為要跟大家探索另一個相關的課題, 就是妨礙人際關係最常見的一個因素: 表達方式.
       
記得近二十年前, 電子郵件開始流行, 可是大家仍未掌握這方式的利與弊, 況且大家打字的速度不快, 中文輸入法未普及, 用英文表達的能力也不高, 在討論一些爭議性較大的問題時, 忘記了文字缺乏語調的功能, 措辭稍欠考慮, 可以引起嚴重的誤解, 這方式曾被視為是不宜用來討論問題的媒體. 不過, 後來大家都習慣了注意文字與語言的分別, 用英語寫電子郵件作討論, 仍被普遍採用. 讀者已知道本文要跟大家探究如何在家中克服這個常見的困難.
       
不少讀者由於母語不是英語, 與土生土長的孫輩在溝通上難免有困難, 因為即使寫與講的困難不大, 文化差異仍然存在, 包括對休閒的興趣不一, 以致可談的話題受限制. 而且飲食習慣也可以有距離, 例如我的一位姻親以前與家人開長途車旅行時, 在中部一些小鎮也找中餐店, 被孩子們視為畏途. 我家每兩年有一次家庭團聚數天, 居住問題比較容易解決, 孩子們喜歡各家負責一個晚膳, 各顯廚藝, 也不成問題, 午餐在外隨意吃, 卻使我們兩老感到無所適從. 這也是為甚麼我們與長子(我們先有兩個女兒才有兩個兒子)住在一個房子卻不同用膳的原因. 我並非要把這生活方式推薦給讀者, 乃是說明我並沒有最佳的答案, 而且也懷疑是否在處理這方面的差異時, 可以有最佳的解決辦法. 重要的提醒是: 既不輕忽這些差異帶來的一些挑戰, 也不必勉強小輩保留這類的中國文化, 因為事實上, 在北美要吃真正多樣化及地道的中餐, 恐怕美加西岸一些著名的城市, 也不見得可以提供, 學習欣賞孫輩喜愛的食譜, 是以身教表明自己對他們的接納.
       
生活習慣雖然為願意與小輩建立良好關係的讀者帶來挑戰, 相對在語言及思想方式上的難度可說是小事一宗. 我要鼓勵自覺英語水平不高的讀者, 不要放棄, 因為相對來說, 中文比英文難學得多了. 讀者知道我喜愛成語, 原因是言簡意賅, 若讀者有同好, 我鼓勵您學用英諺. 敝先外公成長時家境困難, 小學只讀了兩年, 可是晚年致力研究英文成語並編輯英文成語字典, 可見世上真是無難事. 讀者若連我的破文字也願意看, 我相信自認為英語水平最低的讀者, 也可以努力學習, 並且因為語言與文化是一事之兩面, 在學習時可以一舉兩得, 幫助自己填平代溝, 及許多與孫輩共處時會面對的文化差異帶來的困擾. 其實, 邀請孫輩提供語言及文化的資料, 不失為與他們建立關係的途徑呢!

部落格連結: https://pastorhenrychou.blogspot.com            見報日期: 2018/7/27

0 Comments

    Author

    周達恆牧師

    Archives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Categories

    All
    不再是我?
    世界末日指日可待?
    五代同堂?
    人忙心不忙?
    任君宰割?
    價值觀的交棒
    克服表達方式的困擾
    公事公辦?
    博士合時的禮物
    受苦? 受難?
    向死亡誇勝!?
    國家的棟樑
    失職的父親
    屬靈的生日?
    希律王的恐懼
    干擾溝通的外力
    建設天國於人間?
    從復活至升天
    從聖誕到新年
    心情與情緒
    心病與心藥
    忘形與忘我
    忠心好友?
    快樂
    思想複雜
    感恩: 有限? 無盡?
    感恩的心態與行為
    慈母多败儿?
    既分工又同心的家教
    普天同慶待何時?
    最珍貴的遺產
    正視因理財觀念引致分歧
    歷史真重要嗎?
    ​母親比父親偉大?
    求福? 避禍? 擋災?
    無師自通?
    父親最高的典範
    玩樂與享樂
    疏不間親?
    神態如何影響達意
    耶穌基督真會再來嗎?
    詞不達意?
    質與量孰重?
    身、心、靈?
    除舊布新
    頭腦簡單?

    RSS Feed

Ohio Chinese/Taiwanese American News Location 俄亥俄新闻地址

Contact Us

​聯繫我們

Picture
微信号微信號 yalingzheng2013
  • 首頁Home
  • 期刊Issues
  • PubMyNews
  • 聯繫Contact
  • 團隊TEAM
  • 博客Blogs
    • Joyful Living
    • 吳紀珍女士專欄
    • Solve Sudoku, Create Sudoku 玩数独 设计数独
    • Betty Bleen's Poem
    • Linda Fuchs Poems
    • Joan Moos's Poems
    • 周達恆牧師人生探索欄
    • 施忠男 Chung Nan Shih
    • 徐勝雄博士詩詞專欄
    • Molly Grubb
  • 訂閱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