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與大家稍微探討心情與情緒的關係, 本文嘗試從另一角度看. 任何人若經常活在情緒抑鬱的壓力下, 身體必受影響, 且會按各人身體狀況差異, 在最弱的環節出問題. 這情況發生時, 醫師能作的最大貢獻是治標, 無論中醫或西醫, 他們的首步離不了開處方, 治理因受影響而在功能方面出困難, 或感受上出現各式各樣痛症的折磨, 盡力以減輕痛楚或使病人恢復原有功能為目標. 除非病人有明顯精神病症狀, 醫生很難尋根究底地追查是什麼心病引致病人有功能或痛症的徵兆. 故此俗語雖說心病仍需心藥醫, 非精神病專科醫師, 卻沒有可用的心藥, 甚至專科醫生也不時覺得愛莫能助, 因為鎮定神經的藥, 也許連治標的作用也極有限, 只能盡量防止病情惡化, 給心理輔導的專業有多一些機會及時間, 盼望可以引導患者慢慢脫離心理上的死結, 減輕或消除病源.
|
Author周達恆牧師 Archives
February 2019
Categories
Al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