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亥俄新聞OHIO CHINESE/TAIWANESE AMERICAN NEWS
  • 首頁Home
  • 期刊Issues
  • PubMyNews
  • 聯繫Contact
  • 團隊TEAM
  • 博客Blogs
    • Joyful Living
    • 吳紀珍女士專欄
    • Solve Sudoku, Create Sudoku 玩数独 设计数独
    • Betty Bleen's Poem
    • Linda Fuchs Poems
    • Joan Moos's Poems
    • 周達恆牧師人生探索欄
    • 施忠男 Chung Nan Shih
    • 徐勝雄博士詩詞專欄
    • Molly Grubb
  • 訂閱subscribe
Picture

​周達恆牧師人生探索欄

感恩: 有限? 無盡?

11/30/2018

0 Comments

 

​大家很可能聽過, 甚至自己對別人說過類似這樣的話: “您的恩情我會永誌不忘”. 老實說, 我最怕聽到別人如此說, 特別是對我說. 因為我認識自己的渺小及有限.   也許有讀者要提醒我, 一個信靠耶穌基督並向祂認罪悔改的人有永生的保證, 怎可以說是有限呢? 不錯, 在這層面, 我們確實已經從時間限制進入了不受時間限制的領域, 可是從我們存在的空間看, 我們仍然十分有限. 從另一角度看,  我不是否定當別人在我們有需要時給予援手,  我們不必有感激的心. 不錯, 給我們幫助的人可以完全沒有施恩望報的心態, 我們在給別人提供幫助時也可以因為是被天父的感動而作, 並沒有其他考慮,  而且會在別人向自己深表謝意時覺得真是不配, 但適當的感謝的表達與真誠謙虛的接受別人的感謝, 仍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讀者也許有人本身或至親曾經身受別人極大的恩情, 特別是那些把我們從極危險, 甚至是死亡邊緣中拯救出來的情況, 若是救我們的人因此蒙受重傷以致殘廢, 又甚至是因而死亡, 更會感到負債終生. 可是這種事畢竟是鳳毛麟角, 較近似的例是交通意外或患上不治之症者捐出身體器官,  延長數個人的生命, 可是人的生命究竟有限, 無論在那種情況下的受惠者, 大概也只有不足百年的時日感恩. 與降世為我們這些罪人捨身流血贖罪, 賜我們得回永生相比, 何止不可同日而語呢!  況且我們因獲得新生命, 且是不死的生命, 才可以無盡地感恩. 
 
​可惜人受罪性污染, 對這無盡感恩的觀念恐怕仍然常感模糊不清, 加上自己無論為何人作出了重大的犧牲, 甚至如屈原, 文天祥等民族英雄, 被後世記念, 也在時間與層面上極為有限, 完全不能與救主賜予我們的恩相提並論. 北美的感恩節起源是為農作物收成感恩, 在幅度上, 相對來說十分有限, 何況耶穌基督對門徒說: 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 我們最大的需要是從天父而來的生命之糧,  就是從祂口中所教導我們的一切. 可惜一些譁眾取寵, 超級大型教會的領袖(不稱他們為牧師是基於以下的原因)利用一般人的短視, 避開深入探討天父在聖經中給我們的教導, 也就是說用今生利益取代應該把焦點放在對永恆的思考及認識並更深入地, 與創造我們的主宰, 重建應有的關係.  我不避冒昧地希望讀者自我檢討: 在這節期, 自己的心思意念是集中在今生的事, 也就是只配得到有限的感恩的事, 或是那些真正有永恆價值的事, 那些值得我們經常向創造主獻上無限感恩的心,  並從聖經的教導中, 去學習及體會如何存真正無盡感恩的心去生活, 幫助尋求與天父恢復關係的人, 從自己身上找到可靠的路標呢.

部落格連結:   https://pastorhenrychou.blogspot.com          見報日期:  2018/11/30​

0 Comments

感恩的心態與行為

11/23/2018

0 Comments

 

昨天是美國的感恩節, 今天卻是大大失色的黑週五. 其實前者式微過程早在上兩代或上世紀初便開始, 而黑週五卻從開始到被迅速淡化卻只有約四份之一世紀. 其中原因雖不一而足, 但較顯著的是物質比信仰膚淺太多了. 黑週五是建立在物品銷售上, 感恩節卻是源於北美先祖的信仰(加拿因氣候寒冷, 農作物收成較早, 感恩節也較早, 但起源相同). 下文探討文題提出與節期相關的兩個層面.

心態與行為大多數的先後次序是心態在先, 但也不能排除因照傳統習慣而有的行為, 卻能引起本來盲從的肯思想及探究為甚麼, 卻因而引起心態的改變. 即使被認為是本末倒置而覺得遺憾, 卻不能否定有些根深蒂固的習俗可以引起本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人尋根究底, 故此我反對廢除一些本質上很正確的習俗. 重要的考慮是如何反雵璞歸真及不受潮流影響, 並要溯流追源地去明白為何要感恩, 及向誰及如何去表達.

不少認為自己所擁有的都是靠己力得來的人, 特別是來自貧困家庭, 或自幼因父母早逝, 被收養他們的人, 極盡利用他們的勞動力才給他們最起碼的生活條件, 由於忿世嫉俗充滿他們的心思, 更扭曲了他們的個性, 若長大後稍有所成, 很容易認為當感謝的是自己. 我猜讀者中不大可能有這種人, 若有雷同背景, 也很可能是基督徒, 早已排除這不健康心態. 這樣說是基於在我認識的長輩中, 有白手興家的因認識在一切困苦經驗背後, 都有天父的美意及保護, 除了常存感恩的心, 也用行動支持及幫助有需要的親友及陌生人. 另有人主動地在經濟及禱告上支持宣教事工, 並且因某個教會的牧師強調參加主日崇拜者效法數代前美國文化認為去教會要穿最好的衣服(Sunday best), 大起反感而轉換教會, 她幫助丈夫白手興家, 已生活無缺, 不缺錢買最名貴的衣飾, 卻寧願把這種花費拿去支持宣教事工, 也不要滿足他人的虛榮心.

​我借用上段兩位已回天家長輩的例子強調感恩不是凡事順利者, 或生於富貴家庭, 又或是學業與事業都一帆風順者的專利.  其實不少生於環境優越家庭者, 最不懂得感恩, 並且容易為父母分配遺產沒有給他們自以為該得的一份而與兄弟姊妹反目. 因此一顆感恩的心是大家都要認真從正確價值觀養成. 而這種人不容易落在因自卑感作祟而生的自大狂及自我中心. 本欄讀者絕大多數在物質生活上都比全球百份之九十至九十五的人有更優越的生活條件, 並且擁有思想及信仰的自由. 請問您是否常有一顆感恩的心呢? 並且不是限於這節期才有, 更不是停留在心態上, 乃是付諸實踐地, 親力親為或透過慷慨支持慈善機構以行動表達內心的感恩呢?

部落格連結:  https://pastorhenrychou.blogspot.com           見報日期: 2018/11/23

0 Comments

不再是我?

11/16/2018

0 Comments

 

上週末句提到保羅說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也許有讀者會認為這狀態比上週文題的忘形及忘我更費解, 下文嘗試進一步探討.  若有基督徒讀者有同感, 我也不會認為太意外, 因為我早年也不懂, 現在也不敢說全懂, 因為這大概是信耶穌的人要一生學習及不斷體悟的. 連使徒保羅也承認自己是在不斷的學習如何: 忘記背後, 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 按上週思路, 大家若在保羅提出的這條“不再是我”的路上稍有進步, 因內在生命已有足夠改變, 心思意念既然跟以前已大不一樣, 即使忘形也不會有“驚人”的表現. 況且我們不會因有一點點被視為不錯的成就便大喜若狂,  怎會回到以前一旦得意便原形畢露的丑態呢?

從另一角度看, 不再是我並非要求我們完全忘我, 更不是失去了自我.  若是如此, 我們便成了變相的機械人.  以前提過日本因老人, 特別是女姓(由於女姓大多數比男性長壽) 獨居家中者特多,  而且比男性更有對話的需要, 對孤寂之苦更深, 具有人工智能的機械人可以與老人對話, 順著老人的談話內容作回應,  而且這些回應不會有反駁老人的意味, 總是順著老人的思潮及好惡在聆聽任何伸訴後作中性或被認為有同情意味的回應. 設計這些機械人的專家也明白老人並非全部失去辨別力, 完全被機械人從不作負面回應受迷惑, 可是有伸訴機會, 仍比自說自話優勝, 何況機械人不增加老人的負擔, 不必為它多預備食物及其他開支, 老人樂於睜一眼閉一眼. 難道天父上帝比這些設計者更幼稚嗎?  祂造我們時賜予人的自由意志若非與上述的機械人(甚至日後最肖真人的軟件能以假亂真的機械伴侶)有本質上的差異, 祂豈非成了比那些杞憂將來機械人會取代人類或使人類成為它們的奴隸者更幼稚嗎?

創造主既不是要我們忘我或無我, 保羅更不是與上帝唱反調. 我們要學的功課是運用天父所賜的自由意志去把自己的心思意念集中在如何讓基督成為我們的人生中心. 借用以前師徒制的訓練來說明: 當一個剛滿師學習獨當一面的人遇到工作上的困難, 或與顧客交往上的難題時,  他最反射性的思考是: 師傅會怎樣處理. 中國傳統家教是要兒女不給父母丟臉. 可惜許多子女委實把父母的臉丟得乾乾淨淨, 而更多的基督徒也把天父的臉丟盡. 其實我們絕少人有真正的創意,  許多新事物只是改良而不是創新.  我們可以獲得最佳的對自我肯定, 是善用天父上帝賜予我們的自由意志去向保羅學習: 不再是我, 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這是每個信徒回應主耶穌對我們說:  “我心裡柔和謙卑, 你們當負我的軛, 學我的樣式” 的呼聲之唯一途徑.

 部落格連結:   https://pastorhenrychou.blogspot.com      目報日期: 2018/11/16
​

0 Comments

忘形與忘我

11/9/2018

0 Comments

 

當不少人在追求 (甚至醉生夢死地追求) 被認為快樂的事, 一旦達到目標, 文題兩個狀態可能都會出現. 但忘我可以被用來形容達到了一個崇高境界, 忘形似乎沒有相似用途, 故此這兩個詞被雙提並論,  也許會讓讀者覺得怪異. 希望到文末可以減輕讀者這怪異感.

​與忘形經常相提並論的另一個詞是得意. 網上資料對得意忘形的解釋及其同義與近義詞都十分負面. 撇開與得意扯上關係而有的負面用法, 忘形較正面的用法是代表不拘形跡,  卻並不通用,  而且鮮見把忘形這詞被單獨運用. 我們也許該問為甚麼得意竟然會容易引​致忘形呢?    我們是否從這描述可以推論一般人常帶著假面具行​事為人, 來掩飾自己醜陋的一面, 或這推測過於以偏概全呢? 究竟人本性是善或惡, 又或者人人一出生便是惡的那面強過善的一面,  甚至再大努力去棄惡行善也掩不住內心世界的不善, 故此一旦失去有掩飾的必要, 便真我暴露無遺! 長期讀者不讀下文也知道我的看法.
 
無論大家如何看人的本性, 得意忘形的表現都不會被欣賞, 故此最維護人性的看法也不能排除人有醜陋的一面. 事實上, 一切教育方式及內涵都不能忽略灌輸及培育行善及向善的基本成份. 可惜在這過程中, 達到表面要求的克己容易, 澈底排除罪性何止困難, 簡直是徒勞無功. 因此只好強調甚麼是正確的態度與言行, 壓制內心的不平衡, 用其他方法力圖舒緩在人生中常遇到的十之八九不如意的事, 可惜都是治標不治本的措施, 經不起強烈誘因的考驗, 不是在極大壓力下火爆便是在樂極時忘形或得意時失控. 文題的第二個觀念被正確地擁抱, 才可以取代這因失控而來的失態.
 
本文要供給大家思考的忘我是建立在聖經教導上那種忘我, 也就是以基督耶穌為中心那種忘我,  不是無我, 甚至不是一般人認為的無私. 這觀念從創造主造人類始祖亞當及夏娃, 他們卻違背天父上帝的命令, 聽從化身為蛇的魔鬼挑撥離間人與上帝的關係因而引致被逐出伊甸園, 以致耶穌基督要降世為我們贖罪可見. 簡單說, 若創造主的心意是要我們無我, 何必創造人及賦與人自由意志呢? 更何必差派獨生愛子為我們死在十字架洗淨信靠祂的人一切因犯罪而帶來的刑罰呢?  人不快樂是由於我們落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中, 卻由於自己的有限產生的強烈自卑感,  因而產生自大狂來掩蓋, 更在失意時以自憐逃避現實, 諉過他人, 甚至創造主. 要達到這種忘我的途徑是聽從主耶穌的呼籲: “我心裡柔和謙卑, 你們當負我的軛, 學我的樣式, 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 下週再進一步跟大家探討保羅說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

部落格連結:      https://pastorhenrychou.blogspot.com       見報日期:  2018/11/9​​

0 Comments

快樂, 玩樂與享樂

11/3/2018

0 Comments

 

人生有涯而慾望無涯的說法, 也許會被一些讀者認為不對,  或認為不合乎自己的人生哲學,  因認為自已經到了聖經人物保羅的境界:  看萬事如糞土; 或是認同了另一個宗教倡議的四大皆空,  何來慾望呢? 不過真正看破紅塵者, 似乎也不會全力反對凡夫俗子擁有一些快樂時刻, 只會反對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 保羅及全本聖經的教導更絕不要求信徒視快樂為畏途, 乃教導我們與喜樂的人同樂,  也與哀哭的人同哭, 因為喜怒哀樂的情緒是與生俱來的, 不應該因被人誤解誤用而被視為洪水猛獸. 何況否定從創造主而來的情緒,  採取消極態度對抗,  對絕大多數人而言, 不但徒勞無功, 更因而引起許多負面的影響呢!
              

從另一角度看, 舊約聖經箴言書17章22節明確告訴我們: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以後有機會再跟大家探討這方面, 且容我回到文題. 我把快樂與玩樂分割是由於太多人把短暫的玩樂與可以成為較長期的快樂混為一談, 甚至有些人會擁抱今朝有酒今朝醉的頹廢心態. 從某一個角度及程度看,  老美對美式足球及其他球類競賽的迷戀, 對開豪車, 渡年假等等的重視, 都帶著濃厚以玩樂心態當作快樂來享受. 古羅馬的鬥獸場, 中國北方民族的圍獵等等, 一般人對影星歌星的崇拜, 不都是把玩樂升格至快樂地位的最佳寫照嗎? 年輕一代沉迷於電子遊戲不也是換湯不換藥的表現嗎? 其實人類因為遠離了創造我們的主宰, 為填補心靈的空虛, 千方百計地把一些玩樂升級為快樂的表徵, 去自我欺瞞, 自我安慰. 豈非可憐復可悲嗎?
​
                 

懂得享樂的人並不需要任何外在物質的助力, 比起我的學長中, 據說有人退休後在豪宅掛了許多名畫及名家墨寶, 天天一邊獨自淺嚐美酒, 一邊欣賞, 讓那些有幸探訪他的老同學摸不著頭腦, 我們只憑耳聞未能目擊的, 更是只能憑有限的想像力瞎猜. 而這境界究竟比劉禹錫的陋室銘屬高屬低, 恐怕也不易區分, 因為鴻儒在那時代大概是相當罕有, 而且最好的朋友也難保天天有空與自己談笑, 因此不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 可是真正懂得享樂者, 連這些罕有的人與物也不必擁有或擁抱, 因為心靈中若達到一首基督教詩歌的描述: 有主同在, 便是天堂. 這種享樂是不能被取代或奪去的. 但這不是說在這境界中生活的人, 必然否定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觀念, 反之, 他們可以在最不利的情況下, 為正在愁苦憂傷的人, 帶來生命之光, 讓他人感受到天父的大愛, 心思意念的焦點獲得正確的調整後,  雖然仍在困苦中, 卻由於看見了真正的曙光而脫離苦不堪言的絕境, 在苦楚中, 仍可享受從創造主而來的喜樂. 

部落格連結: https://pastorhenrychou.blogspot.com         見報日期: 2018/11/2

0 Comments

身、心、靈?

10/26/2018

0 Comments

 

讀者可能會有人認為文題加問號既怪異, 也有蛇足之嫌.  基督徒讀者可能會明白在神學界有所謂三分法與二分法的辯論, 可是我既非神學家, 也懷疑長期讀者中有神學家不惜浪費時間看本欄, 所以為甚麼採用這怪文題呢?  比較認真思考本欄提及之某些觀念的讀者, 可能會指出這文題是進一步探討上週意猶未盡的課題.  是的, 人忙心不忙的人是指身體或體力層面運作的忙碌, 但上週末段提出的一些觀念卻涉及靈的層面, 或最低限度可說是心靈的層面, 本文要稍進一步探究心與靈的關係.      

身體過度疲乏幾乎可說是人人都有過的經驗, 而且創造主賜予人體有一個特殊的機制, 當我們過份透支體力時, 難免突然昏迷或容易不期然地熟睡.  可是人的內心若因許多掛慮而疲乏, 卻有可能因此不能入睡, 甚至患上長期失眠症, 較極端的情況要靠服藥才可以作短暫的入睡, 而這種情形可被視為是上週提及心病仍需心藥醫的狀況.  心理輔導謀求協助患者, 卻絕不能保證有效, 因為被認可的心理輔導員, 不可以介入信仰的層面, 也因此無形中把心與靈分割並且可說是不接受, 或不承認人有靈性的一面. 可歎的是不因心理學及輔導學如何不願意, 或是乾脆不承認人有靈這個層面, 就可以取消人有靈的事實.  換另一角度看, 痛症即使已有新的醫療儀器去測定痛楚的級別, 可是有多痛仍是主觀成份大於客觀成份, 對身在痛苦中的病人, 被儀器測量及區分的痛楚級別, 也許有某程度上的心理效益, 但也可以產生使病者更感有口難言的委屈, 故此我們若認為靈既然沒有儀器可以測得到便不存在, 或不必理會, 豈非自我矛盾或掩耳盜鈴嗎? 

聖經讓我們認識一個真理, 更可說是一個實況, 就是當人背叛創造主後, 人的靈便陷在一個沉睡, 形同死去的境況中.  用另一個表達方法, 人的良心好像被熱鐵烙慣, 失去了敏感性, 但並非澈底失去功能, 因為當有夠強大的刺激時, 仍會有感覺, 俗語的說法是良心發現.  這情況出現時, 我們這些遠離創造主的人, 會恐懼及急於躲避, 因為我們怕面對祂.  這極度的懼怕可能會使我們大大失常, 不知所措.  中國民間有形形式式的處理方法, 而且老一代的人在鄉下生活過的, 鮮有未見過, 更近乎不可能未聽過與靈界有關的事或可信的描述.  可惜這些經驗與邪靈有關的佔絕大多數, 但即便如此, 仍足以顯示人有靈的層面.  一個清楚認識創造主, 與祂重建關係的基督徒, 若恆切讀聖經, 經常透過禱告親近上帝, 常與其他信徒交往及返教會參與敬拜, 除了可以達到人忙心不忙的境界, 更可以常常經歷到讓自己復甦的靈引導心思去安排日常生活.
​
部落格連結: ​https://pastorhernychou.blogsot.com       見報日期: 2018/10/26 ​

0 Comments

人忙心不忙?

10/19/2018

0 Comments

 

文題境界也許會被視為高不可攀, 因為大多數讀者在長大過程中, 被長輩用言教及身教讓我們深感手停口停的可怕.  在現今靠勞力活不及靠腦力活的時代, 心不忙意味著口停, 或有坐吃山崩的危險. 比通貨膨脹失控那些年頭, 連家族富有者也要擔心巨額存款不能保證下半生不愁食衣住行, 現今情況已經好得多, 因為即使銀行利率低得可憐, 對有巨額存款者, 他們認為經濟大氣候若能維持現況, 也不必要過份擔憂資產不夠養老. 不過喜歡憂慮者仍不能絕對放心, 因為南越被北越吞併後以改變幣制手段使許多僑胞蒙大損失的例子, 誰敢保證不會改頭換臉地再發生呢? 美國政府在戰時不也禁止人民擁有金條嗎? 不過這些為數不多的天之驕子並不符合文題, 因為他們不必天天過一個忙碌的生活, 若只是忙於玩樂, 大概也不會被視為有必要達到文題的境界.

事忙本身未必帶著強烈負面意味. “能者多勞”是不少人贈給馬不停蹄者的恭維 (或半嘲諷) 語.  讀者若認為自己沒有被如此描述的資格, 也不保證因未有別人那麼忙, 便不會犯了心忙或內心不得安寧的毛病, 盼望下文稍有啟發作用. 愚見認為心忙的主要原因是唯恐失控, 所以若能以正確態度面對這心理, 可以舒解大多數的困難.      

掌控環境的意願恐怕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能, 因此俗語說: 人不為己, 天誅地滅. 我們不能否認在長大過程中, 父母, 親友及老師常會讓我們認識個人責任的重要.  一個凡事倚賴別人者不會太受歡迎是不辯的事實, 因為甚至在養老院, 幫助體弱的長輩盡量發揮他們仍有的身體功能, 才是最好的照顧, 凡事為他們代勞, 只會讓他們退化得更快, 加深他們認定自己沒有用的不良心理狀態.  由此可見正常的勞心及勞力都是好的, 問題是不少人都在處理這些事上犯了有過之無不及的弊病. 過度勞力的情況較為少見, 過份勞心卻十分常見, 而且往往從極度勞心變成憂慮, 成為了沒有休止的勞心. 若要脫離這苦境, 達到文題目標, 對真正認識創造主並與祂重建關係的基督徒, 知道最好及最有效的方法, 是學習凡事交託天父上帝.  這不是推卸責任, 而且願意學習如此處理自己心態的人, 也大多數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  在認知上承認自己的有限及創造主的無限並不太難, 難在把頭腦上的知識用在感性上.  我不說行為上, 因為知行合一固然有知難行易及知易行難的爭論, 求心安卻好像不在行為的範疇中, 而心不能安正是人不忙也可以心忙的主因. 要達到心不忙必須全心全意把心中一切掛慮交託上帝, 認定一切在祂掌管中, 我們的責任在於認定祂的心意, 行在其中, 後果卻讓祂來決定!

​部落格連結: https://pastorhenrychou.blogspot.com      見報日期: 2018/10/19 ​

0 Comments

心情與情緒

10/2/2018

0 Comments

 

秋高氣爽大概是一年中最讓人容易覺得心曠神怡的日子.  不知道文題這兩個近似詞可否被視為有相互影響的關係呢? 因心情似乎較易受環境影響, 故此自上世紀末葉, 旅遊業大大興旺, 特別是大型遊船提供的環境, 包括脫離了現代人因手機功能不斷增加, 成為比從前的隨呼機更讓人逃不脫其爪牙的感受, 加上海風及船速帶來醉人心懷的清新空氣, 使人感到心情開朗是最自然不過的事, 連把鬧情緒視對身邊人施控的最佳利器者, 即使具雞蛋裡挑骨頭的絕技, 不易受環境薰​陶, 能夠常常把自己困在悶悶不樂的絕地中, 也對環境能為自己帶來好心情的魅力, 沒有完全的免疫力. 反過來說, 一個善於掌握自己情緒者, 除了能夠克服不愉快的心情, 更可以為身旁的人帶來樂觀與正面的心態, 驅除負面情緒, 因此若說心情比情緒高一檔, 也許不會引起讀者太大的反對吧.            
我們究竟要採取些甚麼措施才可以幫助自己多有, 甚至常有美好的心情去抗衡善變而且不時會失控的負面情緒呢?  這問題對於樂觀派讀者, 也許會被認為多此一問, 可是俗語認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十之八九, 若勉強說自己是樂天主義者去壓制一切被視為不夠正面的情緒, 是否掉進掩耳盜鈴的自欺心態中呢?  若讀者認為自己是務實派, 認定人生既充滿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事, 只要不鑽牛角尖, 凡事得過且過, 不必過份認真, 就不會為難自己. 心情是好是壞的主觀成份太重, 只要跨過這一關, 凡事不太執著, 或者說減低自我中心那一面, 便不容易落在情緒失控光景中. 這種人生哲學是否合理呢? 基督徒讀者是否只是朝這方向走而不自覺呢?            

認真信靠天父上帝的人, 明白自己不能隨波逐流. 但我們也不必擁抱自以為是充滿正義感者那嫉惡如仇的心態待人及對事, 乃要明辨是非, 盡力伸張正義.  這豈非更高的要求並自尋煩惱嗎?  豈不是更容易因為有太多挫敗經驗而陷在情緒低落的苦惱中嗎?  我認為只要大家認清楚天父上帝交付我們的職守, 便可以脫離這陷阱.  這不是說基督徒沒有需要對付情緒欠佳, 甚至是已掉進不佳的光景中.  事實上在我寫這些文字時, 因為剛看見有人把自己陷在苦境中, 而且知道自己難以幫助他脫困而讓我心情欠佳, 但靠著天父的恩典, 我仍然可以完成本文.  這不是說我可已經擺脫了為這人悲哀的情緒, 更不是說我找到了幫助這人脫困的方法, 或既能幫助又會被他接受幫助者的方案或人物, 我對這情況仍未敢抱樂觀, 可是我知道天父會用我想不到的辦法及可能是我不認識的人去幫助他, 我的責任是為這人禱告, 把自己的心情及情緒都交給既愛我, 更愛這人的創造主.

部落格連結:  https://pastorhenrychou.blogspot.com       見報日期:  2018/10/5

0 Comments

心病與心藥

10/2/2018

0 Comments

 

上週與大家稍微探討心情與情緒的關係, 本文嘗試從另一角度看. 任何人若經常活在情緒抑鬱的壓力下, 身體必受影響, 且會按各人身體狀況差異, 在最弱的環節出問題. 這情況發生時, 醫師能作的最大貢獻是治標, 無論中醫或西醫, 他們的首步離不了開處方, 治理因受影響而在功能方面出困難, 或感受上出現各式各樣痛症的折磨, 盡力以減輕痛楚或使病人恢復原有功能為目標.  除非病人有明顯精神病症狀, 醫生很難尋根究底地追查是什麼心病引致病人有功能或痛症的徵兆. 故此俗語雖說心病仍需心藥醫, 非精神病專科醫師, 卻沒有可用的心藥, 甚至專科醫生也不時覺得愛莫能助, 因為鎮定神經的藥, 也許連治標的作用也極有限, 只能盡量防止病情惡化, 給心理輔導的專業有多一些機會及時間, 盼望可以引導患者慢慢脫離心理上的死結, 減輕或消除病源.            
由於現代社會變速比早一兩代既急且大, 建立在反對宇宙創造主啟示的教導橫掃各年齡階段的公立教育制度及高等學府, 因缺乏認識人生真正目標, 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 怎能使人不產生許多感到無所適從撲朔迷離的感覺呢? 在同樣系統長大及受訓練的心理輔導者所能夠提供的幫助, 又怎可能避免不捉襟見肘呢? 數十年前有一位神學院的教授早已認為社會在走向需要大量心理輔導者的路上.  實況證明他委實有先見之明. 在數十年牧養教會的經驗中, 我認為真正能提供心藥者, 大多數不是精神病醫師及心理輔導者, 乃是一些肯為病人禱告的人及按聖經教導, 幫助病者投靠天父上帝的人, 而且不一定是傳道人或牧師, 虔誠的信徒也可以成為這些人脫困的治療媒界.              

​真正的心藥是對創造我們人類的主宰有清晰及較深入的了解, 並且因而明白自己的人生價值不應該受世俗觀念左右. 一般人拼命追求的成功或成就與在創造主對我們個人的評價及重視上絕對不能劃等號. 從某一個角度看, 基督教的信仰是既入世又出世的. 冒過份簡化的指責, 最好的心藥是在明白創造主賦予自己的無比價值後, 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地, 善用從天父所賜的技能, 及常倚靠祂所厚賜的力量, 去完成我們在世上寄居時日中, 天父托付我們個別, 及與其他同道的主內兄姊組成的教會, 要自己及教會擔負的職責.  用這個既符合聖經教導, 又全心接受從創造主而來的能力, 並可以享受與志同道合者互愛互助的鼓勵, 才是最好的治療與預防心病發作的良藥.  這不是說我反對在一些情況下以藥物協助一些精神病者, 因為有些病人確實有用藥物穩定病情的必要, 可是最有效及最終的幫助, 不是來自藥物, 乃是來自本段所指出的心藥.

​部落格連結:   https://pastorhenrychou.blogspot.com          見報日期: 2018/10/ ​​

0 Comments

無師自通?

9/15/2018

0 Comments

 

上週末段把俗語: 頭腦簡單, 思想複雜改為: 認定真理, 無師自通. 上週限於篇幅, 未作較清楚的解釋, 本文加以補充.  讀者中也許有人會認為上週提及另外的四個字: “無往不利”更合適, 可是我的選擇是要強調擺脫世俗思想潮流的重要, 並且要指出從創造主而來的真理, 因為人心中的天良, 就是始祖未犯罪前, 被造時就能對真偽辨別, 這潛在辨別是非的能力, 在任何人接受因信主耶穌基督而獲得屬靈的新生命後, 對真理的渴慕及分辨力可以突飛猛進, 近乎無師自通. 這景況正是魔鬼最深惡痛絕的, 遂不擇手段用盡惡計來引誘破壞, 其中最常見的手段是利用假師傅魚目混珠地把一些似是而非的教導, 藉著初信者比較容易受迷惑, 去讓他們感到撲朔迷離. 可是若存單純的心要認識救主的人, 或是在一些宣教士開始向從未聽過聖經的人傳講福音時, 不少初信者, 對聖經話語的接受, 了解及珍惜, 使旁觀者會認為他們正處在無師自通的地位上.  就是在北美, 我們有時也會看到一些信心單純的初信主者, 在靈命上可以突飛猛進, 給人有無師自通的強烈感覺.  但我們不必堅持這是必定要擁有的常態.    

這情況與被其他信仰稱為頓悟的出現有頗大的分別, 因為從時間看, 使用頓悟說法的信仰, 大多數是指一些透過長期修行的人突然領悟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個或一些理念, 而上文描述的是基督教初信者的經驗. 用分析角度去看, 這些人並沒有多年來用功閱讀或聆聽經書的豐厚“本錢”, 沒有累積了許多觀念在他們的腦海中, 只是因為沒有經過高明老師的所謂點化而停在大惑不解的階段, 甚至被認為是由於他們自己有太多的執著引致愈來愈糊裡糊塗.  認定真理者卻是由於對真理的認識與內心潛在著對創造主的形象吻合而產生正常的共鳴, 既在某層面上超越理智, 卻又絕不違反理性, 而且有一理通百理明的感受, 心靈的容量也不斷無限量地增加, 與其他信主愛主的人可以建立靈裡相通的關係, 不是走進各自修行的境界.    

頓悟者的收獲往往是對“空”的了解, 甚至認同, 也可能是認為已達到空的境界, 這也是練功夫如太極拳的要求, 危險是為邪靈創造入侵的機會. 可是上述基督教的那種情況既不是一個被要求去達到的目標, 而且收獲剛好相反, 可說是入寶山收穫豐滿卻不因而產生貪得無厭, 乃是充滿對創造主的感恩及思慕. 樂於與其他主內兄姊分享, 互勉互勵. 這無師自通的狀態也不是最高最後的屬靈境界, 也不應被視為達到被視為神聖境地, 反而可說只是有些信徒一個起步的經驗, 或者可以說是有些人屬靈胃口的康復藥, 並且不是人人必經之路.  

​部落格連結: https://pastorhenrychou.blogspot.com 見報日期: 2018/9/28

0 Comments
<<Previous
Forward>>

    Author

    周達恆牧師

    Archives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Septem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Categories

    All
    不再是我?
    世界末日指日可待?
    五代同堂?
    人忙心不忙?
    任君宰割?
    價值觀的交棒
    克服表達方式的困擾
    公事公辦?
    博士合時的禮物
    受苦? 受難?
    向死亡誇勝!?
    國家的棟樑
    失職的父親
    屬靈的生日?
    希律王的恐懼
    干擾溝通的外力
    建設天國於人間?
    從復活至升天
    從聖誕到新年
    心情與情緒
    心病與心藥
    忘形與忘我
    忠心好友?
    快樂
    思想複雜
    感恩: 有限? 無盡?
    感恩的心態與行為
    慈母多败儿?
    既分工又同心的家教
    普天同慶待何時?
    最珍貴的遺產
    正視因理財觀念引致分歧
    歷史真重要嗎?
    ​母親比父親偉大?
    求福? 避禍? 擋災?
    無師自通?
    父親最高的典範
    玩樂與享樂
    疏不間親?
    神態如何影響達意
    耶穌基督真會再來嗎?
    詞不達意?
    質與量孰重?
    身、心、靈?
    除舊布新
    頭腦簡單?

    RSS Feed

Ohio Chinese/Taiwanese American News Location 俄亥俄新闻地址

Contact Us

​聯繫我們

Picture
微信号微信號 yalingzheng2013
  • 首頁Home
  • 期刊Issues
  • PubMyNews
  • 聯繫Contact
  • 團隊TEAM
  • 博客Blogs
    • Joyful Living
    • 吳紀珍女士專欄
    • Solve Sudoku, Create Sudoku 玩数独 设计数独
    • Betty Bleen's Poem
    • Linda Fuchs Poems
    • Joan Moos's Poems
    • 周達恆牧師人生探索欄
    • 施忠男 Chung Nan Shih
    • 徐勝雄博士詩詞專欄
    • Molly Grubb
  • 訂閱subscri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