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亥俄新聞OHIO CHINESE/TAIWANESE AMERICAN NEWS
  • 首頁Home
  • 期刊Issues
  • PubMyNews
  • 聯繫Contact
  • 團隊TEAM
  • 博客Blogs
    • Joyful Living
    • 吳紀珍女士專欄
    • Solve Sudoku, Create Sudoku 玩数独 设计数独
    • Betty Bleen's Poem
    • Linda Fuchs Poems
    • Joan Moos's Poems
    • 周達恆牧師人生探索欄
    • 施忠男 Chung Nan Shih
    • 徐勝雄博士詩詞專欄
    • Molly Grubb
  • 訂閱subscribe
Picture

​吳紀珍女士專欄

敬天敬地更敬善良

6/17/2018

0 Comments

 

吳紀珍

小的時候總覺的週遭的人們都很善良,實在是搞不清楚戰爭是怎麼發生的?看著國軍父親身為連長帶兵操練的黑白照片,在台灣亞熱代悶熱的夏季早已溼透了墨綠色的軍衣和軍帽。1949中華民國敗退台灣到1976年,亞洲持續戰役不斷,從韓戰(1950-1953)、一江山戰役(1955 - 中國人民解放軍與中華民國國軍於第一次台灣海峽危機中在浙江省一江山島進行的戰役)、823砲戰(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機)、越戰(1955-1975),看著地圖,戰爭從朝鮮半島上頭掃到越南半島,像颱風一樣過境台灣海峽。照理說一甲子之前應該是戰爭火藥味十分緊張的態勢,可是我的孩童記憶裡並沒有戰爭的陰影,只是當時的日子和今日比起來「很窮」!沒太多機會吃到肉,白米飯裡總會嚼到一兩顆小石子,米還分成「在來米」和「蓬萊米」,在來米沒黏性適合炒飯,蓬萊米較貴有彈性。

聽父親說從大陸到台灣的國軍和眷屬當時只佔約10%的台灣人口,閩南語參雜日語隨處可聽得到,特別是今日在台灣70多歲的長輩們,聽他們講閩南語多少有些日語和國語一起表達。台灣的廟宇很多,特別是在中南部,香火鼎盛,誰人不知「天公伯」對凡間人群的愛顧,「人在做天在看」是外婆最愛講的話,外婆帶我去民間廟宇,我最畏懼的是看到六呎高泥塑像,手持板斧的綠身千里眼和手持方天畫戟的紅身順風耳,傳說他們是上古時代,周武王興兵伐紂的將領;也是今日站在媽祖神龕兩側的護神。台灣民間信仰的族群來自社會基層人口的泉州系、漳州系和客家系的傳統宗教。以文化性而論,民間信仰是台灣社會主要的文化現象,更是台灣人賴以安身立命的文化宗教。台灣社會雖然是各種宗教薈集之所在,然而還是以閩奧族群的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均具有社會影響力。外婆雖然不識字,一講起天公伯(玉皇大帝)、土地公(福德正神)、北極玄天上帝(上帝公)、四海龍王、雷公和電母、七娘媽(七星娘娘)、風神、雨帥、五方天地、清水祖師保生大帝等等是倒背如流。要聽到這些神明的故事得要先聽得懂台灣「閩南話」,碰到「阿伯」和「阿母」們就請他們講古給我聽,聽多了就對天地有一種敬畏,不敢做壞事。

回到眷村就說國語了,父親喜歡帶著我去「台北國軍文藝中心」看平劇(京劇),什麼「四郎探母」、「紅樓二尤」、「蘇三起解」、「白蟒台」、「除三害」、「赤桑鎮」、「鳳還巢」、「趙氏孤兒」、「鳥盆記」等等;晚上我就叫父親到床頭跟前講故事給我聽,有「虎姑婆」、「聊齋誌異」,無論是聽故事也好,看平劇也好,從台灣民間的神明故事到中國民間小說都是勸世人行善,所以在潛宜默化中,我從小就怕做壞事遭報應;多做好事積福澤。子曰:『敬鬼神而遠之』,俗話說:『人若不做虧心事,夜半不怕鬼敲門』,我的童年在宗教和文化戲曲中成長,充滿著多彩多姿的想像空間。總認為人類戰爭總會惱怒天神,於是玉皇大帝會派遣天兵天將包括齊天大聖孫武空下凡來降服由妖魔轉世投胎的害人精。隨著年齡成長,1969年美國太空船登上月球,常娥和玉兔沒得了,齊天大聖孫猴子和王母娘娘的壽桃成了夢幻泡影,台灣的中央日報和聯合報每天都在報導越戰狀況和美國反越戰的示威活動,我也上了中學,每天考試,大考小考,考得焦頭爛耳。字認得愈多就讀得愈多,當外婆仍在每晚點香拜天拜地拜神明求闔家保平安,我已開始「拜金」了,巴不得趕快畢業長大做事賺錢買洋房。

現在退休了,不由自主地想起兒時,雖然60年代物資缺乏,但是在那泛黃的記憶裡最記得的就是人性本質的「善良」,在窮困中相互依靠,雖然對神明、宗教和戲曲不再是百分之百的信從,但從來不去懷疑它們「勸人規善」的目的,特別是給了我在童年最精彩的想像世界。

足踏龜蛇鎭山河
手持劍印佑蒼生
玄闕神威領七星
武當至尊顯神靈
北極靈光一點真
玄天悲憫勸世人
玄明七星昊天上
天樞北極真武帝    唐朝  佚名

0 Comments

立論(論證)

6/17/2018

0 Comments

 

吳紀珍

都說眼睛老花就是閱讀不能太久,眼睛退化,讀多了眼睛就容易累。可是,我是愈老愈愛閱讀,有時讀到眼酸發脹,出門散步去,好了ㄧ點又鑽到文字裡去。有些文章不需要長篇大論,讀起來令人玩味許久。魯迅在民國13年(1925年7月8日)載在『雨絲』周刊第35期的「立論」就非常有意思!全文如下:

我夢見自己正在小學校的講堂上預備作文,問老師請教立論的方法。“難!”老師從眼睛圈外斜射出眼光來,看著我,說:我告訴你ㄧ件事,“ㄧ家人生了一個男孩,合家高興透了。滿月的時候,抱出來給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點好兆頭。”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發財的。“  他於是得到一番感謝。”一個說:這孩子將來要做官的。“  他於是收回幾句恭維。”一個說:這孩子將來是要死的。“ 他於是得到一頓大家合力的痛打。

“說要死的必然,說富貴的許慌。但說謊的得好報,說必然的遭打。 你.....”,“我願意不謊人,也不遭打。 那麼,老師,我得怎麼說呢?” 。“那麼你得說:啊呀!這孩子呵!您瞧! 多麼......。 啊唷!哈哈! Hehe! hehehehe!”。

這篇文章讓我想起父親常常訓誡我的話,他老是對著我說:嘴生得不甜,就別開口,少講兩句,免得得罪人被人說「狗嘴吐不出象牙!」,父親又說了,「生了一張只會講實話又凌厲的刀子嘴,若生在文革時代一定死於亂棒之下。看樣子與官場無緣,發財無望,一講實話就落單,人人避而遠之。」其實,這個就是魯迅在93年前對人性下重藥而寫出的一篇「立論」。

嘴兒生得不巧不甜的還佔大多數,我的朋友好心好意的勸說我,她說呀,「誰不愛面子啊!他們要吹些牛就聽著吧!應合不來就微笑,笑得不自然就拿這手帕捂著笑,是真是假就放在心上,心照不宣。反正又少不掉ㄧ塊肉,人家高興就好!」我真心真意的羨慕我的朋友,她能做到的正是我很難做到的,嘴甜 - 好的評論是「好修養」,否則便被人指責是「直腸子」。我身邊認識愛浮誇的美國人算是少數,但是嘴兒甜極了,他們認為讚美是一種禮貌和好德行,讓人心曠神怡。在美國生活了32年,這一點我怎麼學都學不會!我說:我讚美對方必須發自內心,否則一言不發。還好美國朋友一點都不在意也不曾留意我對隨口讚美人的吝嗇之舉。

22年前和30年前在中華民國台灣買了魯迅的「阿Q正傳」和 「小說合集 - 吶喊、徬惶、故事新編」,19年前在上海又尋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文藝出版社發行的「魯迅散文」,現在再讀一次仍如獲至寶,回味無窮,繁體字讀來順暢,簡體字也無所謂,字字珠璣。民國30年代的作家作品在半世紀前的台北書店隨處可見,從我父親到我這一代都是愛閱讀的,從魯迅、老舍、錢鐘書、沈從文、蕭紅、巴金、無名氏、蔣夢麟、林語堂等,太多太多民國的文藝作品一代接一代的閱讀下去。父親雖然已過世16年了,今晚讀著魯迅散文篇,這些篇章都是在民國時父親出世前兩年出刊的,近百年過去了,我依然感覺到置身於魯迅的文字吶喊中,也深刻體會到父親那一代的文學成長過程。

木落水盡千崖枯
迴然吾亦見真吾
坐對韋編燈動壁
高歌夜半雪壓廬
地爐茶鼎烹活火
一清足稱讀書者
讀書之樂何處尋
數點梅花天地心   元朝   翁森

0 Comments

王寅時 - 我的孔院國畫課同窗

6/3/2018

0 Comments

 

吳紀珍

漂泊的人生如鴻雁奔波,雁跡之處遍地思愁。我和王阿姨在丹佛市中心孔院上國畫課大約有一年半的時間,每個禮拜二從早上10點到中午12點,我總是愛挨著王阿姨坐一起,她話不多,總愛笑,笑起來一對眼兒眯眯的,她除了問老師一些筆墨畫法,與同學們交談也不多,我不問她不答,我一問她必答,但是僅止於一問一答就沒下文了。所以對王阿姨的印象就是一位年過八旬的長者上課特別專心,帶上筆記,一筆一劃的記錄著。隔週同學們把在家練習的國畫作品拿到課堂請老師指點,別人都畫上一張或兩張,王阿姨卻繳三張!正好補足我的缺失因爲我一張都不繳。王阿姨的畫筆很細膩,不管是畫鳥或是畫猴,她非常盡心盡力地畫像畫巧,也非常有構思,有時畫製成小型卡片或繪圖可以相送給朋友。王阿姨和我父親那一代民國知識份子一樣,很怕麻煩任何人,求知慾強,個性獨立,幾次我要義務開車載她回家或下課一夥去吃飯她都感謝地婉拒,看著她矮弱提杖的身影慢慢步出課堂,我從未認真想過這一位好學用心的長者是什麼樣的一位人物,她總是靜靜的來上課,默默地離開...。

2018年5月23日,王阿姨過世了,告別會6天後舉行,兩個星期前她剛過完86歲生日,照片上看她站在蛋糕前還眼瞇瞇地笑著。在告別會上,家人朋友依依不捨含淚斷腸,我卻在極短暫的國畫課記憶裡尋找王阿姨的蹤跡,她的畫,她那靜坐在我身旁的側影,拿個小餅干給她,她感謝一笑,拿杯茶給她,她連聲「謝謝」後又專心聽課。在兩小時的告別會上,我才第一次認識到王寅時阿姨的一生,也是最後一次。她的一生從民國1930年代到共和國建立後,成長中伴隨著長年的戰爭動亂,先後和家人在天津、吳錫、重慶、上海、北京幾個城市生長。於1950年考上北京大學醫學院。她在1960-70年代和成千上萬的知識份子一樣在共和國統治下被下放支邊,熱心全力幫助病人,80年代改革開放後,王阿姨在教育部的衛生部考試被選拔出來作爲第一批中國優秀學者來美國加州舊金山大學醫學院學習電生理和超生心動,並接連發表了四十多篇中英論文。哇!在告別會上,我看著王阿姨的黑白照片從幼年到青壯年,到最終的老年,原來她對生活中的學習與欣賞是這麼地熱愛,她彈鋼琴、唱歌、閲讀直到老年習畫,至始至終的學習,讓生命發揮到極至!

去年的冬天,我上課心不在焉,問她:「怎麼穿這麼厚的衣服?可以把外套脫下來好輕鬆習畫。」,她說:「怕冷!自從幾年前生了一場病,掉了20幾磅後就怕冷了。」有時聽到課堂同學愇玲甜嘴兒對王阿姨叫著:王婆婆這兒那的...,很順暢讓我有一點兒吃醋,因爲她們都是在大陸土生土長,而我在在台灣出生長大,照理說習慣叫王寅時阿姨「王媽媽」才感覺親切,但是兩岸叫法不同,我也就不能這麼稱呼了。其實「王媽媽」在孔院國畫微信團組是很活躍的,常常看到她在微信發文章供組員欣賞。

在告別會的最後,大家一起唱王媽媽最愛的一首歌 - 鴻雁,除了「鴻雁」,她也喜愛「梁祝」.....。
       鴻雁,天空上,對對排成行,江水長,秋草黃,草原上琴聲懮傷。
       鴻雁,向南方,飛過蘆葦蕩,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
       鴻雁,北歸還,帶上我的思念,歌聲遠,琴聲長,草原上春意暖。
       鴻雁,問蒼天,天空有多遙遠,酒喝乾,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

唱著唱著,我突然間為這首歌動容,這首歌不就正唱出這世紀初多少中國百姓的一生如「鴻雁」嗎?我已過世多年的大陸河南父親如果仍活在世上,這首「鴻雁」足已讓他嗺淚思鄉,恨不得魂歸故土。與王寅時媽媽的短暫緣份如宇宙間流星剎那相互穿梭而過,在最後的告別會上才晃然覺悟到「似曾相識」。

鴻雁于飛,肅肅其羽。之子于征,劬勞于野。愛及矜人,哀此鰥寡。
鴻雁于飛,集于中澤。之子于垣,百堵皆作。雖則劬勞,其究安宅?
鴻雁于飛,哀鳴嗷嗷。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驈。 先秦詩經  佚名
​

0 Comments

人情味兒

6/1/2018

0 Comments

 

吳紀珍

人情味兒和現實是社會上兩種截然不同的元素,我呢?就專挑有人情味兒的人們做朋友。李欣這位年僅34歲的四川姑娘就特別有人情味,講話真誠,喜好煮「夫妻肺片」和「四川麻辣鍋」宴請好友;另外是已逝去5年的上海阿姑,過去27年以來視我如己出,教我學做「醉雞」、「生醃螃蟹」、「素三鮮」、「燻魚」、「上海紅燒蹄膀」,雖然故人已隨黃鶴去,對阿姑的思念有增無減。

小時侯在眷村的人情味隨處可見,一早出門見到長輩就叫著:「蕭伯伯好、顧媽媽您早,畢婆婆早安....。」,走到中央果菜市場,小販們把新鮮蔬果有的攤在朔膠布上,有的放在日製小貨車上或腳踏三輪車上叫賣,買一把雪里紅菜送紅椒、胡蘿蔔送青蔥、蕉白筍送蒜、一隻小蹄膀送燉湯大骨頭,和老闆聊上三兩句,人不親土親,一聊到是同鄉就買一送一。那個時侯台灣1960-1970年是「均貧世代」,大陸「 新中國」正是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中期,台灣政治片由演員「常楓」演對岸用糧票限斤限兩的換肉和米麵,金門島那一頭廣播隔空對大陸同胞喊話,不然就是用汽球送傳單和餅干。新中國說:台灣老百姓苦難飢餓吃香蕉皮,民國這頭在台灣說:大陸百姓飢荒吃樹皮,反正兩地隔海又沒電視機,兩岸政府愛怎麼說就怎麼說,老百姓民以食為天,政府有管制政策,百姓有生存的對策。我跟著母親去菜市場,母親用閩南話殺價,幾乎每位家庭主婦不殺一點價一整天就不是滋味,小販們早就習以為常,常客殺價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人情味,買賣雙方各讓一步,心知肚明,心照不宣。 殺價太離譜的客戶是「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哩」,一排小販早已口傳數哩,狠一點的菜販們連合起來就是不給殺價到某種程度。我母親有時等到菜販要收攤時去買菜,跟本不用殺一分一毫的價,小販總以三分之一的價錢統統賣掉,有時候過熟的水果三斤10塊(美金兩毛五)。都說『人窮志短』,母親總認為一個女孩子家若能找到一位好先生是一輩子修來的好福氣,不愁吃不愁穿;我的父親卻跟我不斷交待:「女孩子要多讀書受教育,長大嫁人不須要看男人臉色!」,在父母兩種不同的價值觀成長下,我決定受教育是為了長大後能賺多一點錢,至於找好丈夫就看緣份和機會。遇到孽緣要能快刀斬亂麻。

年初一是送禮的季節,有這麼一位國軍退役在中興訪織廠收殘剩布料的伯伯,年初一大早一定擰著一隻烤鴨和烤雞送到家裡來,他長得像蒙古族,細長的單眼皮,一再拱手作揖地感謝父親總把多餘要丟掉的小碎棉料留給他來取;同樣地,父親為了多賺一些錢養活一家六口,42歲少校退役領半俸,經由隔壁鄰居楊伯伯介紹去做中興紡織廠守衛,三班制輪班,紡織廠裡從幹部到廚房很多都是退役的單身國軍老兵,做廚師的胡伯伯每一次做「蕃茄燴炒豬肝」就另外裝一些叫我父親帶回去給孩子們吃。來自大陸各省的國軍伯伯在對岸新中國建立後就在台灣落定生根,相互扶持,親人都在大陸,生死未卜,又無通信往來,在台灣這片土地就傳宗接代和留下印記,讓歷史一筆帶過。

事過半個世紀,海外華人共處共存,「人情味兒」仍隨處可見,文化像一條漫長的河川,抽刀斷水水自流,一個政體,一個朝代,等到活過半百之後才瞭解「人」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朝代僅僅是歷史和文化的一部份,隨著光陰,百代後人自會評斷。

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
肯與君王卷土來  北宋  王安石

0 Comments

    Author

    ​吳紀珍

    Archives

    February 2019
    January 2019
    December 2018
    November 2018
    October 2018
    August 2018
    July 2018
    June 2018
    May 2018
    April 2018
    March 2018
    February 2018

    Categories

    All
    2018OCA 與你學之約會
    OCA 科州美華協會年度夏日野餐2018
    下流老人
    世代交替
    京劇與台灣戲劇
    人情味兒
    劏房、窩居、籠窩
    另一種生存方式
    台灣小吃與福州飲食
    台灣年金改革
    台灣行
    土質鬆動的科州住房
    地牛翻身
    夕陽塔老人公寓聖誕敬老愛心聚會
    大峽谷一遊
    大麻突襲
    奧羅拉市政府「全球多元化節」
    屋頂翻修
    布衣之交
    從養寵物學習生命的原始
    「想實踐美國夢須知」圓滿成功
    我的2019年展望
    我的摯友蕾絲莉
    房地產
    抗生素的迷思
    敬天敬地更敬善良
    景像
    母親
    水牛與老農
    為共和黨科州州長候選人 Victor Mitchell 舉辦募款參會
    熟年離婚的婦女
    狗年旺旺旺
    王寅時 - 我的孔院國畫課同窗
    現代騙術
    百善孝為先
    科州羅克斯伯勒考古州立公園 - Archaeology Of Roxborough State Park
    科州跛腳溪金礦鎮 (cripple Creek Old Mining Town )
    立論(論證)
    約翰. 弗雷澤的草原 - John Fraser’s Meadow Homesteader
    給忠實讀者吳阿姨的一封信
    網路外送訂單和備辦食物
    美國學生貸款
    美國獸醫院
    美食網路外送
    老車物語
    花蓮訪友之感
    茲卡病毒與小頭畸形
    蘋果麵包
    衛生局
    詐錢與借錢
    讀萬卷書行萬哩路
    遊民
    阿弟 - 文森
    電腦資訊時代
    非洲豬瘟蔓延
    餐館賣了

    RSS Feed

Ohio Chinese/Taiwanese American News Location 俄亥俄新闻地址

Contact Us

​聯繫我們

Picture
微信号微信號 yalingzheng2013
  • 首頁Home
  • 期刊Issues
  • PubMyNews
  • 聯繫Contact
  • 團隊TEAM
  • 博客Blogs
    • Joyful Living
    • 吳紀珍女士專欄
    • Solve Sudoku, Create Sudoku 玩数独 设计数独
    • Betty Bleen's Poem
    • Linda Fuchs Poems
    • Joan Moos's Poems
    • 周達恆牧師人生探索欄
    • 施忠男 Chung Nan Shih
    • 徐勝雄博士詩詞專欄
    • Molly Grubb
  • 訂閱subscribe